【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

荟萃库 人气:5.87K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

四、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 三答

邹忌进谏 内容 三比

结果 三赏

三变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

一、检查复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

(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

[延伸阅读]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 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 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 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 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 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 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 齐读;

⑵ 自由读;

⑶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 角色:坐车人;

② 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 分担角色;

⑵ 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

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猴子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

[教案述评]

薛亚莉老师是扬州市(地区)小语骨干教师,她所上的《比尾巴》一课获1996年扬州市(地区)优秀录像课等奖。现将此课的教学特点作简要评述。

一、指导方法练朗读。

1.具体指导,教给朗读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语调,圈出朗读的重音,划出连读的词语。如谁的尾巴长重音是谁,连读谁的尾巴,读出问句的语调。同时要求学生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答题要完整。

2.由扶到放,运用朗读方法。

在学习3、4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圈重音、划连线、读语调,然后师问,生答,要求做到答题完整。

3.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领读、引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二、凭借录像学词句。

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教者精心绘制了动物图片,并摄成录像,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运用。

1.凭借录像,掌握尾巴特点。

①观察比较抓特点。教者让学生看录像,细比较,直观地理解了长、短两词。理解弯一词时,让学生看录像后用手比划了一下。

②创设情境抓联系。为理解扁一词,教者让学生比较两个盒子,再看录像,观察鸭子的扁尾巴,进而观察它的扁嘴巴。

2.凭借录像,运用句式说话。

教者凭借录像,不但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而且指导学生运用词句。如理解了长、短、好像一把伞之后,教者让学生观察牛、羊学提问题;观察燕子的尾巴,用好像造句;观察孔雀的尾巴,用有的有还有的句式造句。这样既理解了词句,又掌握了句式,培养了说话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显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复习巩固

认读字词。(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二、品读感悟

1.学习12段,明白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观察图,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35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自由读,初步感悟:你觉得二小怎么样?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

(2)小组讨论,汇报。

(3)出示句子: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指名读或齐读,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4)理解四面八方,想像上了当的敌人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演一演。

(5)(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王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三、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1.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姑娘纯洁善良的心灵,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三. 新课讲解

(一)作品指南

《小小的阳光》

本文选自《美德书》。《美德书》是长踞美国《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连续80多周的最伟大的励志故事宝典。这本书里,上百位智慧先哲、旷世文豪、国家领袖,为孩子们娓娓道来。优美而有亲和力的美德故事,在让孩子们获得内心最充实、感动的快乐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珍贵恒久、卓越一生的美德,让孩子们终生受益。《美德书》的编撰者是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本书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本性中永久不变的最基本的十大美德: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诚实、信仰、忠诚。本文是布莱斯德尔兄妹的作品。

(二)谋篇立意

《小小的阳光》

本文通过一位小女孩埃尔莎,给年迈的奶奶带去阳光的故事,展示了孩子美好而纯真的心灵。埃尔莎看到奶奶的屋子里没有阳光,于是她便带一点阳光给她奶奶,她用衣服包住阳光,带到奶奶的房间,可阳光是包不住的,但对奶奶来说,埃尔莎的眼睛和头发上充满了阳光,也就是说埃尔莎每天的问候,便是奶奶心中的阳光。

《小小的阳光》

(1)浅显的故事,蕴含着美好的品德。文章就记述了小女孩埃尔莎,给奶奶送去阳光的故事。通过她天真的举动,体现出孩子疼奶奶,关心长辈的美好心灵。

(2)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明白易懂。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就讲了小埃尔莎为奶奶送阳光的天真的举动。语言也采用口语化浅显的语言,让人读之易懂。

(3)人物形象鲜明。小女孩埃尔莎的天真、活泼、可爱、可敬的形象,奶奶慈爱、和蔼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四、重难点句子导析

《小小的阳光》

“孩子,阳光从你的双眼里照出来了,”奶奶说,“它们在你金色的头发里闪耀,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导析:阳光代表着温暖、关爱、幸福、欢乐等等,奶奶从埃尔莎的眼睛里读出了这美好的东西。埃尔莎的到来,使她感到温暖,给她带来了欢乐,所以她说“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小小的阳光》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导析:这是总结性的一段话,埃尔莎用眼睛和头发给奶奶带去阳光,也就是用她的天真和善良给奶奶带去欢乐与幸福。奶奶从她金色的头发上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从她的眼睛里读到了快乐,而这些正是一个垂暮老人所需要的。此句话也在教育孩子们,关心爷爷、奶奶们,他们太需要“阳光”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活动准备:

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哈达献给解放军》、《织布》;

2、练声:《精彩夏天》、《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基本部分。

1、熟悉乐曲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小朋友相处在一起已经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朋友就要毕业,老师和小朋友就要分开了,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吗?

(2)教师:你还记得好朋友是怎么和你一起玩的,怎样帮助过你吗?

教师:有一首歌曲唱的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分别的时候,好朋友总是唱起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教师范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1)教师范唱。

(2)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教师:你听到歌词里说了些什么呢?说的最多的是一句什么话?“旧日朋友”、“怀念”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和孩子回答小结:说的最多的一句是“友谊万岁”, “旧日朋友”就是“老朋友“的意思;“怀念”是“想念”的意思。

(3)引导幼儿第二次倾听范唱。教师自然带动幼儿与领座同伴目光对视,随着节拍轻摇身体。

教师:和好朋友一起面对面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吧!

 3、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地边弹唱边唱,引导幼儿用轻声哼唱的方法完整感受旋律。

教师:这首歌曲听起来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唱?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是抒情曲调,歌词所表达了离别情绪,十分感人。

(2)教师范唱第一、二乐句,注意提醒幼儿弱拍起唱的强弱处理及延长音的情感处理。

教师弹琴,幼儿反复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两段歌词,幼儿完整唱出歌曲。

(4)提醒幼儿唱准弱起小节。

 三、告别时刻。

1、复习《小牧民》,结束本活动。

2、教师:我们马上就要告别了,你想和朋友怎样告别呢?下课后和好朋友可以握手、拥抱、拉钩、击拳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通过理解重点段落,向白杨和“爸爸”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难点:领会爸爸给孩子介绍白杨树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是宁强人吗?那你们举得宁强的山怎么样?水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出示宁强风光图,引导至山好、水好、环境好)

现代社会,由于一些地区的环境被污染,很多人做梦都想这生活在像我们宁强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但这个地方你们觉得怎么样?(出示大戈壁图片;引导至荒凉)可就有人愿意在这个地方工作,并且还带上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就像这大戈壁上生长的这种植物白杨一样,深深扎根在这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白杨有关的课文:《白杨》 板书:白 杨 (要求齐读课题)

二、感悟白杨

1.同学们,《白杨》这篇课文你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这样讲了什么?

2.爸爸是怎样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爸爸”评价白杨的语句。

(学生读完后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询问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引导至“爸爸”评价白杨的话,要求学生齐读并数数总共有几句话。)

(1) 出示第一句话

提问:“从来”是什么意思?“直”有什么含义?(引导学生抢答,并评价学生的积极精神)

白杨本来就是这么直说明白杨:本性正直(板书)。

(2) 出示第二句话

提问:白杨选择生长地方吗?从文中的哪儿可以看出来?那文中的白杨生活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求在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句子。指名读画出来的句子,询问有无不同意见,引导至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齐读,并思考他们的生长环境怎么样?用一个二字词语来总结:荒凉。)

正因为白杨不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因此才能在如此荒凉的大戈壁生长,请同学们再联系这句话(这屏幕)说说白杨有什么样的品质?

(指名回答,教师予以积极表扬)

(3) 出示第三句话

要求齐读,读完后接着问:他们面对雨雪怕了吗?面对洪水怕了吗?雨雪和洪水就相当于困难,面对困难而不害怕我们称之为什么?(坚强)面对这些困难白杨放弃生长了吗?面对困难而不放弃我们可以称之为:不屈服。总结起来叫:坚强不屈

小结:通过我们的认真研究发现白杨的优秀品质真不少,说实话,老师真的很佩服这些白杨,对它们是一种崇敬,谁能带着这种崇敬有感情的读读这个自然段呢?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但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从文中的哪儿可以看出来?赶紧照出来告诉大家。(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

2.爸爸到底在干什么,孩子们知道吗?(不知道)那他们知道什么呢?(要求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教师予以引导,并肯定学生的见解,并出示课件。

同学们现在想想孩子们可能知道什么呢?(要求同桌之间根据三个“只知道”分开来想象“不知道”进行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情况,合上课本师生一起总结。

3.爸爸把孩子们带到新疆是想让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和爸爸一样建设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写法

1.要求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大树象征着什么?小树象征着什么?

2.思考:陷入沉思的爸爸为什么嘴角突然有了微笑?

(“大树”其实就是象征着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小树”其实就象征着孩子,大树呵护着小树,就相当于爸爸培养着孩子。小树能长大保卫隔壁,孩子也能长大建设边疆,奉献边疆。其实这也正是爸爸的心愿。)

3.同样具有白杨品质的爸爸更值得我们崇敬,请同学们带着对爸爸的崇敬再次朗读这一段。

4大树象征着像爸爸这一类建设边疆的工作人员,小树象征孩子们,这种借着事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写作方法我们称之为:借物喻人。

五、课堂小结

五十年前的新疆那真的是一片荒凉,而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询资料去了解了解现在的新疆。去看看新疆在一代代建设者的辛勤建设下变成了什么样子。

板书:

白杨

本性正直

不择环境边疆建设者

坚强不屈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1.关于识字最佳期说

有关理论研究表明:五岁时的儿童脑重已达到成年人的90%,已具备了接受教育的能力。儿童发育过程存在着关键期现象,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儿童的智力与心理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儿童的学习能力要比成年人强。认汉字的最佳期在三到五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认字效率将逐渐降低,如果错过了这个认字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早慧儿童,出现一些少年大学生,研究其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大都进行过早期大量识字,并尽早地进入大量阅读。

2.关于儿童认知规律说

儿童的认知有其一定的规律,儿童识字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如果用成年人的认识过程去教儿童肯定不会取得理解效果。有关研究认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年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因此,要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就必须实行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

启蒙韵语识字,正是遵循儿童整体认知规律编写教材,设计教法的。它是将最常用字先组成最常用词,然后根据儿童特点,以趣味性为核心,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和一定的故事情节,编成大密度生字的韵文,使这些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易于理解,短小精练,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易于记忆。儿童学习时,通过读一读,讲一讲,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等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不仅能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语言而有信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而且又能把庞杂繁多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练,情趣盎然,使儿童在浓厚的兴趣中,通过游戏,轻松愉快地在短期内认识大量的常用汉字,进而尽早进入阅读。

3.关于高频字说

所谓高频字,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汉字中有些不经常用的,如果先学了这些字,将影响尽早阅读。并且因为不常用,学了也会很快忘掉。所以,科学的识字,就是要先识高频字,因为高频字的使用效率高。识汉字一定要讲究使用效率。

启蒙韵语识字,所学的是用电脑从常用字中筛选出近1500个高频字。经过实践验证,认400个左右高频字时即可进入初步的阅读。认1000个高频字可读懂一般书报90%以上的内容,认1500个高频字,就可读懂一般书报96%以上的内容,也就是说已经不影响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了。这是识字的一个捷径。因此,单纯追求识字量的多少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必要,关键是能尽早进入阅读。

4.关于快速记忆说

识字依靠记忆,要快识字,就必须实行快速记忆。

一般的识字方法,大都是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入手,而启蒙韵语识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快速记忆入手,研究如何快速记忆大量的汉字。快速记忆依靠定位联想和奇特联想。而启蒙韵语识字正是运用快速记忆的原理来编写韵文的。儿童们把韵文当做有趣的歌谣,随时都可背上几段,这样,在有意无意中自然而然的通过定位联想,使生字在大脑中多次浮现,促进思维,便于记忆,从而使识字的速度快、效果好。

5.关于启蒙韵语识字的操作

一般地,教者可按韵文的内容讲故事,然后出现韵文并让儿童读熟;在初步理解大意后再熟练地背诵下来;再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多次出现,利用定位联想,达到能熟练地读准字音即可。千万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一定坚持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把全篇都背熟后,再辨认单个生字。不要过细地讲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韵文内容后即熟读、背诵。然后利用定位联想按顺序读字、便序读字、变换形式运用多种方法认单字,直至熟练。但不必要必须把一篇韵文中所有生字全部熟练后再学下一篇,要及往下学。

学习时不要过于强调看图,尽可能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到韵文和生字中去。也不要提出数量要求,尽可能教,会多少,算多少。更不要写,读准字音即可。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坚持在玩在学,学中玩。重要的是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经以鼓励为主,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

在认识400字左右时,应及时引导进入阅读。通过范读、领读、听录音等形式,教会朗读,并激励其阅读的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坚持识一批字,读一批文。识字与阅读相结合,通过识字促进阅读,通过阅读巩固识字,扩大识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效果好。

为了培养儿童独立识字能力,满足不同需要,书中最后编入了汉语拼音单元。根据各自需要,也可先学汉语拼音。但不要花费更多时间,否则会影响儿童尽早阅读,抑制其主动发展。

拼音教学也采取韵语的形式,也要进入整体输入。教学过程与识字基本相同。

启蒙韵语识字教学的基本程序:

(1)看图讲故事(2)领读韵文(3)指读韵文(4)讲解韵文的意思(5)初步理解词语意思(6)背诵韵文(7)去掉熟字,按序指读生字(8)变序指读生字(9)运用字卡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10)在游戏中复习巩固生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