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万古江河》的读后感

荟萃库 人气:1.15W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万古江河》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万古江河》的读后感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1

全书整体贯通下来,大体分两段:1500年以前的中华古文明领先世界,中国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世界。1500之后,西方以新航道为机缘崛起,飞速发展,超过中国并引领世界,中国闭关自保也难逃欺压。

古文明起于商周,经过秦帝国统一,中华自此发源,1500以前出现过两个中华大帝国,分别是秦汉和隋唐,这两个帝国充分代表了中华古文明的辉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为外人效仿,万流朝宗,唯我独尊!

两大大帝国之外,则是北方各族文化不断融入正统中华。中华版图的北方是政治中心,再往北的蒙古匈奴等蛮族入侵,始于两晋时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正统往来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蛮族占有北方之后学习汉人文化用于生产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涵化能力。

北族发展的关键点在安史之乱,此后大唐走向凋敝,至南宋北族达到繁盛时期,占据北方广土,南宋版图只有南方一隅,但盛在经济发达,贸易线路往来如织,为后世打下基础。元代中国已全盘为草原政权统治,经过明代经营至清,政权再次落入满族,汉人再次由外族统治。至此,中华文明全部内容的构建悉数完成,古文明经过千年经营,独尊世界。

而中华的衰落,笼统来说始于1500,即明朝时期。经过千年积累,明朝发展至古文明的巅峰,中华物产丰盈,自给自足,无所不包。此时的西方本土,人的意志开始摆脱神的束缚,王权逐渐凌驾于教权之上,之后改变整个西方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使西方的普世价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航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让列强对新土地和自然科学无限憧憬。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携现代文明东侵之势不断增强。古老的东方社会被逐渐蚕食,而明清两代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难以认清世界的变革,偶有改革图新之士也是凤毛麟角,根本无法撼动这个古老大国的千年秩序。

政权僵化的中华之所以未亡,也是因为这个僵化的政权难以统领全国,在列强侵华之时,各地方政府联合自保,与中央脱离关系,各地方力量得以保留。千年帝制结束之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此后国民军北伐,国共联合抗战又内战,直至新中国成立。

万古江河,万古流转,经历了千年万年的分流与汇合,终入大海。万古的历程纷纷扰扰,有辉煌有落寞,如今已悉数没入黄土。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训诫:时时内省,时时闻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万古江河》的读后感2

最初从新浪网上读到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介绍,便深深服膺于许倬云先生倾注在这本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的学识。找了好几家书店,终于在卓越网上找到了这本书。两个多月,终于读完了许倬云的《万古江河》,同时联想到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三本书均从大处着眼,二三十万言就将数千年中国的发展演变,朝代更迭鲜活而又连贯的展现出来,但这两本书主要谈中国有这样历史演变的原因,《万古江河》以“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为题旨,以长江黄河比喻中国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理空间谈起,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视野和思路之开阔,超越了常见的断代手法,也摆脱了文化上的本位主义,正如江河一样宽广。

《万古江河》以中国文化的黎明、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等诸多章节统领中国历史,超越了历来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框架划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文化”概念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是用历史的脚注来阐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于是我们看到“普世国家体制”,这是从秦始皇开始,这只是“中国的中国”,包含有“家国天下体制”、精耕农业文明、市场网络与文官组织等诸多的中国文明特色。等到了唐朝之后的东亚的中国,中国成为亚洲的核心文化,影响四邻,并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生活方式。

《万古江河》近27万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语言的平实如话通俗易懂,是此书一大特色,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在图书编辑的推荐语和作者的前言中都曾写道:这是写给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读本。行文中无一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皆明白如话,偶尔也会看到作者笔锋一转处的幽默。在写到孔子时代的蔬果栽培时,作者列举了当时食用植物的种类,写道:“此中野生作物,种类颇多,大致均为主食的补充,不是主要植物。但是农业栽培食粮不足时,采集的食物可能占了相当比率。首阳山上的采薇人,不是只有伯夷叔齐!”当时看到这段,不由掩卷大笑。

读书是什么?可能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看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读书推向神秘,“百无一用是书生”将读书引向庸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就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是一个历史教师,历史学是我们的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要提高自身历史专业知识,必须要沉下心来阅读,必须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读像《万古江河》这样的好书就如品茶,一遍不是最好,三遍最好——一遍时力求把重点或者引起兴趣的内容标下,二遍时认真理解这些标下的内容,三遍时就要写写,这时还得反复看看。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的交流与意志的涤荡。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平庸与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师人生更加绚丽。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