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读书笔记

荟萃库 人气:5.67K

《线》的读书笔记1

在读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线》时,仿佛总有力量让我想继续读下去。

《线》的读书笔记

故事内容宁静,不争,不要你去记忆什么,留恋什么,就如一杯清香的热茶;作者只是简单的诉说,不带个人感情的诉说。你用心或不用心的听,就能感受到一个非常优秀讲述者的滔滔不绝之情。故事结构完整,内容详实,叙述非常棒!故事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从故事人物开

头描述,最后以讲故事的形式回到了祖辈生的生活状态和那个历史的年代,一切的扑朔迷离和不可预知,造就了在结尾处的那些精彩纷呈。在最后一段总结的地方,太多感人的故事,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亲历者,一起也进入了作者的回忆体系里面去了一样,感同身受的感触到那些战争的残忍,去欣赏那份爱情的真挚与甜美。

就如书名《线》,书中的几个人物都奇迹般地由于缘分产生了某种联系。书中的女主角叫做卡捷琳娜,她是一个善良、可爱、勇敢的女人。男主叫迪米特里,是一个忠贞,爱国,执着的男人。在战争中迷失的卡捷琳娜一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迪米特里的叔叔列斯坦丁诺斯救了,进而造就了米特索斯与卡特琳娜之间的爱情故事。受过苦难的爱情,更容易天长地久,这句话用在米特索斯与卡捷琳娜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们的抵抗,他们的反驳,到最后他们的平静,都如同那个时代一样,从苦难尽头走到了今天的幸福。

线或许与卡捷琳娜在缝纫方面的天赋和造诣有关。幼年时期的她对缝纫有着天然的兴趣,。成人后的卡捷琳娜技艺日渐精湛,成为了塞萨罗尼基最出色的裁缝。缝纫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还在学徒时期的卡捷琳娜看到为家人精心缝制被子的罗扎太太,便被罗扎对家人的爱深深触动,爱和缝纫从此在她心中关联了起来。随后,她将第一件作品一块刺绣精美的手帕送给了养母尤金妮娅,在经历了战乱与迁徙之后,尤金妮娅暗无天日的生活被这件小礼物的纯真与完美点亮了,缝纫的艺术第一次展现出打动人心的魅力。进入莫雷诺工厂工作后,失散多年的母亲用金线绣弥撒服的场景反复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化为对故乡最完美的回忆。在战争前夕,卡捷琳娜与女工们将犹太教堂中的珍宝缝制于纺织品中,避免了文化遗产被纳粹洗劫一空。而当战火燃烧至希腊,卡捷琳娜误以为参军的迪米特里已去世而陷入不幸的婚姻之后,她将对朋友们的思念融入缝纫之中,每天一小时的缝纫时光使生活充满了希望。缝纫连着对母亲的记忆,对亲朋好友的爱和关怀,陪伴着卡捷琳娜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杨绛说过: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书中经历了战争年代。有残酷冷血的人,当然又有无比温暖的人心。正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人心显得无比的珍贵。我想说说卡捷琳娜的养母尤金妮娅,她在卡捷琳娜与母亲妹妹走丢了之后,主动地收养她带她找妈妈,尽管她已经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并且和其它的人一样群困潦倒、一无所有。在寻母无果后,她便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抚养她成人,相亲相爱。尤金妮娅已经成为了卡捷琳娜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如果不是尤金妮娅,卡捷琳娜的命运将会是如何?谁也不知道。

迪米特里的父亲康斯坦丁诺斯作为一个富人阶级给人的感觉是守财奴的印象。从逃过火灾开始就在用各种手段实现着各种重整家业的梦想,一次次因为战争而富有,一次次因为缺少情感的粘合而失去妻儿的爱,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兄弟,却冷漠而无动于衷。他的太太奥尔加则是一位房间里的天使,囿于华丽的大宅子中,美丽而苍白,对科姆尼诺斯而言,妻子唯一的价值便是穿着自家布料制成的精美礼服在家宴上出现,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儿子迪米特里是奥尔加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和安慰。

我相信那些看似平静的过程中一定有着惊心动魄的内在,但依旧庆幸在我读到最悲凉的时候,总算可以峰回路转。

小说结尾所有的风云变幻都归于平静,塞萨罗尼基的港口幽暗的海水仿佛深不可测。夜空繁星无数,每过一会儿,便会有一颗星坠落。他在这静谧黑暗之中,感受到一种从未觉察的美,心潮澎湃。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开始懂得,在一条条人行道之下,在栋栋建筑中,都埋藏着什么。

那段血迹斑斑的衬衫布和精心缝制的被子再次出现在我们眼中,仿佛提醒着人们那不能忘却的记忆。

《线》的读书笔记2

前段时间刚看完她写的《岛》。如果把《岛》比喻成一瓶稍有些烈性的红酒,那么《线》就是一杯柔和的清茶。故事讲了两个彼此深爱的人,从小时候到老年的整个人生的经历。两个人小时候在不同的城市分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长大相识后又一次感觉到了二战的痛苦。虽说小说是以战争为背景,但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很缓慢,读起来也很舒服。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很细微,包括敌军的残忍和人民的痛苦,但是却还是感受到了人们暧暧的爱。总之很享受这么慢慢的,一点点的读下去的感觉。也许只有女作家写起战争小说才多了这么多的柔情吧。这本小说多少也让我了解有关二战的知识,也仿佛亲眼见证了希腊在战争中的衰落与顽强。在那个时候,在我们中国,日本也宣布了投降,却在国内却展开了更让人心痛的国共内战。看来自己的历史真的是糟的一塌糊涂,刚刚了解,原来全世界都会经历共产主义时期,很可惜希腊的共产党并不是那么幸运,虽然很接近人民群众,但还是被貌似政府给压制了。

思绪回到小说,女主人公温柔善良,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像的她瘦瘦的,头发有些发黄,又有些自然卷,个子倒不算高,1米67的样子。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她年轻结婚前的样子,甚至我还想像她穿着白围裙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白围裙,跟她的工作一点也搭不上!她是一个裁缝。男主人公描写的也很真实,他为了国家选择了共产党,一心想把德军赶出希腊。但最后他发现自己手上也会沾满了无辜人的鲜血,他犹豫了。他虽然心中一直有为人民解放的信仰,但是他有时候并不赞同共产党对无辜百姓的伤害。后来他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并不是放弃信仰,而是有时候信仰与现实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书中每个人写的都那么到位,以至于换位思考时,真的觉得那些心情,那些事,那些说话时流露的感情都那么真实,总想像成如果是我,跟着情节发展下去的样子。想像如果我要是和亲人失散了我会是什么样子,想像如果我收留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我会怎么对她,想像如果我的婚姻不幸福,我会和男主人公的妈妈一样沉默下去,自愿与外界失去联系吗?想像如果我是女主人公,心里那么爱一个人,当时以为他死了的情况下还会嫁给别人吗?想像在战为纷纷的年代,如果是我,会活出怎样的人生呢?一切只能想像了!

《线》的读书笔记3

因为缘分,读了这本市面上已经绝版的《长线》书籍,当听到书名时,还以为这是一根介绍长线投资的书籍,而当我拿到书细细品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本传记,但不同于人物传记,这是一本讲述世界顶级投资管理结构——资金集团的成功之道,这对于处在中产阶级崛起,财富管理需求井喷时代的资产管理从业者们,显得弥足珍贵。本书的作者是撰写了多本著名传记的知名作家查尔斯。埃利斯,因为其形象得体的描述更为全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整本书主要介绍了资金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依靠的关键点,其中JBL是资金集团的创始人,在30岁的时候(1924年)和朋友成立了合伙投资公司,1929年在说服不了合伙人的情况下,他独自赎回股权,成功从美国股市泡沫中逃顶。1931年独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8个员工,1200万美元,到了1947年,公司规模发展到3000万美元的时候,进行了渠道的变革,员工增加到20多人。在1958年,公司进行了公司历史上更重要的一次变革,基金经理的分工制,那时的规模是不到3亿美元。而到20xx年公司的规模已经达到了6500亿美元,员工数量达到了6000人,合伙人的数量也涵盖很广。在香港的基金业中传说,职业经理人加入资金集团就和自己创业一样荣耀。作者将整个发展历程,以十五个章节,每个章节讲述相应的一个主题来完成,其中每一个主题都非常值得每一位资产管理从业者学习和思考。

通读全书,对我感触较深的是公司逆市场而动的思维方式、追求专注的热情和坚持寻求科学的工作作风、互相学习的工作氛围、低调的作风、扁平化的管理体制、持续的体制创新等等。

首先是逆市场而动的思维方式,得益于JBL一贯坚持的独立思考的风格,无论是公司层面的收并购上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上,甚至是公司招聘人员上,公司尽量追求逆向思维方式,特别是在招聘上,这是我遇到的第一家愿意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力招聘员工的资产管理公司,资金集团认为这种做法对所有人都是“赢”:资金集团得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离开受困扰的公司,这样他们原来的雇主常常会感到如释重负,因为这些人有了合适的去处;而且这些人才去的地方是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

任何的逆向都不是教条或者是哲学意义上简单的效仿,公司的逆向操作是建立在对事物全面的了解之上,这也正是公司坚持专注的热情和寻求科学的工作作风的体现。在追求专注方面,公司研究分析员致力于成为该自身研究覆盖行业的专家,在寻求科学的工作作风方面,公司任何投资都是基于缜密的市场研究和调查以及长期致力于在争取最优的投资结果。反观当下的A股市场,太多人沉溺在高科技行业无比繁荣的泡沫之中,甚至让我们看到一位曾经笃行价值投资的公募基金老总发出了“我已经不看主板,只看创业板”的豪言壮语,以今天(20xx年12月23日)收盘去看,wind显示的创业板综指市盈率达到了94.1倍、市净率达到了8.30倍,倘若是个股的估值尚且可以理解,但当面对48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达到如此估值时,好奇这样的估值还可以持续多久?在这个市场,要想做逆向会被人说傻,这也不由的联想到另外一位笃行价值投资的前公募老总(现已从私),热爱逆市场而动,挖掘家电、建筑、消费、水电等等招人唾弃的传统行业个股,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投资回报率,而且这样的投资风格得到了一定时间的检验。对我来说,后者是我学习的榜样,也逐步成为了我的行事风格,坚守安全边际,深度研究,合理配比收益和风险。

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是一个人才高度集中的行业,是一个以人驱动的行业,能够聚集到一群有智慧的投资能人,同时又能形成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交流的工作环境,无疑决定了这将是一家伟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资金管理公司正是这样的公司。而现实中,资产管理行业所盛行的是推崇大腕和明显,在这里,自我为中心的傲慢性格非常普遍,个人的薪酬非常高,为了追求优质的投资结果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很容易发起利己主义。所以在这点上,资产集团尽量避免聘用那些脾气暴躁、生硬粗鲁的人,不管他们如何杰出都不聘用。同时资产集团秉承一贯的低调作风,务实上进,整个公司的分析研究员都将受此熏陶。

尽管这里提到的是公司层面人力资源的相关的内容,但我对此的感触却非常大。一方面,2年前,我对于投资是充满偏见的,因为热衷于学习巴菲特,就把非价值投资风格都摒弃,而通过不断的接触一些知名投资者和翻看大量的书籍,自己一步步的反思,我开始变得愿意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无论是技术分析的、量化投资的、主题投资的等等,非常希望可以与优秀的同事共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接触了一些知名的投资人士,无论是私募老总、公募老总还是卖方研究所长,给人都以一总谦卑,上个月给国内某大型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发了封邮件,得到的回复竟然是“收到,非常感谢,我学习下”,让我对其的谦虚敬佩万分,也让自己明白,放下脾气,谦虚做人,多向周围的朋友、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资产管理公司要想长远的发展,需要好的组织核心、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和持续的体制创新。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再说《巴菲特的风险》,即巴菲特、芒格离开了公司,哈撒韦如何继续卓越的发展,其实这里点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困扰点,我们诸多的资产管理公司以领导者为核心,一旦失去了领导人,团队就面临松散甚至崩塌,而资金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出色,任人唯贤,实行多元过问制度,不惜一切请人才等等,使得公司能够长青。在管理上,公司也讲求扁平化,许多合伙人都拥有直接的决策职责。好几百人执行经营管理,五个委员会负责长期的政策和组织设计。当被问及谁直接管理公司时,公司的回答是“直接管理公司的人是谁没有定数。有时候10个人在共同管理”。扁平化的管理,激发了公司体制内各种可以起作用的细胞。同时公司在体制上持续创新,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结论:一个公司将其结构的效率发挥得越是成功,那么这个结构最终就越有可能扼杀公司战略的效率。而资金集体有意改变自己的公司结构,持之以恒地寻找能够适应市场的高效率,消除僵化并培育许多人的创新能力。这与之前看的《创新者的窘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书里提到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司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原因是它们一直在做被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取悦于最有价值的顾客。而它们似乎别无选择。

总之,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特别是对于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更是让自己终身受益的书籍。

《线》的读书笔记4

前段时间刚看完她写的《岛》。如果把《岛》比喻成一瓶稍有些烈性的.红酒,那么《线》就是一杯柔和的清茶。故事讲了两个彼此深爱的人,从小时候到老年的整个人生的经历。两个人小时候在不同的城市分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长大相识后又一次感觉到了二战的痛苦。虽说小说是以战争为背景,但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很缓慢,读起来也很舒服。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很细微,包括敌军的残忍和人民的痛苦,但是却还是感受到了人们暧暧的爱。总之很享受这么慢慢的,一点点的读下去的感觉。也许只有女作家写起战争小说才多了这么多的柔情吧。这本小说多少也让我了解有关二战的知识,也仿佛亲眼见证了希腊在战争中的衰落与顽强。在那个时候,在我们中国,日本也宣布了投降,却在国内却展开了更让人心痛的国共内战。看来自己的历史真的是糟的一塌糊涂,刚刚了解,原来全世界都会经历共产主义时期,很可惜希腊的共产党并不是那么幸运,虽然很接近人民群众,但还是被貌似政府给压制了(这里只能说是貌似了,因为自己国家都这样了,还有啥资格评论外国的是非呢!!)。

思绪回到小说,女主人公温柔善良,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像的她瘦瘦的,头发有些发黄,又有些自然卷,个子倒不算高,1米67的样子。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总是她年轻结婚前的样子,甚至我还想像她穿着白围裙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白围裙,跟她的工作一点也搭不上!她是一个裁缝。男主人公描写的也很真实,他为了国家选择了共产党,一心想把德军赶出希腊。但最后他发现自己手上也会沾满了无辜人的鲜血,他犹豫了。他虽然心中一直有为人民解放的信仰,但是他有时候并不赞同共产党对无辜百姓的伤害。后来他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并不是放弃信仰,而是有时候信仰与现实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书中每个人写的都那么到位,以至于换位思考时,真的觉得那些心情,那些事,那些说话时流露的感情都那么真实,总想像成如果是我,跟着情节发展下去的样子。想像如果我要是和亲人失散了我会是什么样子,想像如果我收留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我会怎么对她,想像如果我的婚姻不幸福,我会和男主人公的妈妈一样沉默下去,自愿与外界失去联系吗?想像如果我是女主人公,心里那么爱一个人,当时以为他死了的情况下还会嫁给别人吗?想像在战为纷纷的年代,如果是我,会活出怎样的人生呢?呵呵,一切只能想像了!

《线》的读书笔记5

虽然《线》和《岛)都是出自维多利亚·希斯洛普之手,但是如果把《岛》比喻成一瓶稍有些烈性的红酒,那么《线》就是一杯柔和的清茶,给人淡淡的略带甜味的感觉。故事内容宁静,不争,它不用你去记忆或留恋什么,只是简单地诉说,你用心或不用心听都充满着一个优秀者的滔滔不绝之情。

“那一天,我知道自己和什么东西分离了,可我无法记得与我分离的到底是什么。”五岁的卡捷琳娜与母亲、妹妹失散。她孤身走过陌生的街头,找过每一条街道,找过每一顶难民帐篷,她时时刻刻时时刻刻都不断提醒自己:永远记住妈妈样子!永远记住妹妹的样子。二十年后,她终于收到母亲的消息,是一个噩耗:母亲死了。她哭不出来,她已经完全记不起母亲的容颜,妹妹的样子也早已忘得干干净净……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场令人荡气回肠的生死悲欢徐徐展开。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卡捷琳娜虽然与妈妈和妹妹走失,却遇到了的尤金尼娅,迪米特里,和在伊里尼街的善良的人。

就在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动乱之中时,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的爱情故事也娓娓展开。卡捷琳娜直到迪米特里去为祖国而战时,她才看清自己的情感:迪米特里虽然早就明白自己对卡捷琳娜的爱,却迟迟不肯表明心意,就在迪米特里每天在战场上为祖国而时两人心中也是彼此挂念,后来犹太人被赶去了雅典,莫雷诺家的工厂就此倒闭,卡捷琳娜被邀去德国人的工厂工作,被那里的老板看上,不得已嫁给了肥胖可恶的无良富商,之后又经历了许多波折,卡捷琳娜和迪米特里终于在一起了,他们有自己的孩子,孙子,与他们平淡地讲述着他们的坎坷经历。

这本书以战争中的塞萨洛基尼为背景,讲述了迪米特里和卡捷琳娜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动荡年代荡气回肠的传奇,以爱开始,以幸福结尾,给人以深刻印象。

总之,卡捷琳娜的天真善良让我喜欢,迪米特里的忠贞爱国是我佩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会为自己所爱的人放弃的自己某些原本无论怎样都不愿放弃的东西,爱是伟大的,而受过苦难的爱情更容易天长地久。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就在想,若我是卡捷琳娜,那在我经历这么多的苦难后,我还会不会对生活充满着炙热呢,会不会去冷眼看这个世界,当天色渐渐暗淡黑夜悄然而至时,会不会在心中还保留着一种信念,呼唤黎明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