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详解

荟萃库 人气:7.75K

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详解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一、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欲:喜爱 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 非独:不单,不仅。 12. 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6. 蹴c:用脚踢。 17.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这里指高位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 19. 何加:有什么益处。 20.奉:侍奉。

2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读鱼

22.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

23. 已:放弃,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内容简析: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见了高位俸禄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天性。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10、《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赏析:

本文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本文善用比喻,开始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动。对比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比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应该肯定什么,应该否定什么。第三段以向今相互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此外,论证严密、层层深入也是本文论述方面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学说中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5、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7、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那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8、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做买卖的地方。

(8)降大任:下达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使贫穷。乏:绝。此指让一个人受贫困之苦。空乏:资源缺乏,即贫困,使不顺。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违背。所为,所行。 乱:扰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不能:没有的才能。

(18)恒:常常。(19)过:过失,此处指有过失。(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与之敌对的国家或突发事件。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篇章结构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而处于安逸之中则使人丧失斗志。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忍,通韧,使?坚韧。

4 拂,通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e.g.: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e.g.;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e.g.:空乏其身

名词用作形容词:入:在国内 e.g.: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e.g.: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词多义

1.拂(fu)拂逆 e.g.: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e.g.: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 被任用 e.g.: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e.g.:征于色,发于声。

中心:逆境造就人才。

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