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荟萃库 人气:1.18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新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版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新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报的制作,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海报的制作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这是一节集欣赏性、操作性、创造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美术课程。

2、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美丽家园以及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培养孩子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制作保护地球的海报、手抄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难点: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节课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引导观赏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优美的教学情境。新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投入地学。

2、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摒弃了传统教学教师形象的束缚,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密度,有助于问题的深入,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如

3、引导观赏法: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感受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倡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等,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自学尝试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讲到的制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说说、谈谈、画画,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法: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学生除了自身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此,我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设计让他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播放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短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来,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质灾害问题,那么我们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二)引导启发,探究新知。

1、展示教师设计的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用欣赏图片的方法,比较课本第10页选取两幅图片的共同点,让学生说出两幅海报图片的共同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片 C、色彩

3、教师出示四种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①写实 ②装饰 ③抽象 ④漫画

4、教师示范,探究制作步骤。 ①确定主题 ②构思构图 ③充实完善

(三)巩固练习,合作创造。

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幅《地球的新生》海报设计,要求:主题明确、色彩鲜明、构图简洁。

(四)展示作品,激励评价。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

1、自评: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最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评价:以激励性的方式,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学生参与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德育渗透,课后拓展。

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宣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展示教师范作,中间板书本课知识点,右边展示学生作品。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究、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十二课《连环画》一课,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连环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他们相依为伴。连环画中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学生通过编故事、画连环画,得以培养想象能力、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教材中分别呈现出学生的连环画作品,其中有自编的连环画故事内容,也有线描的、有色块的为师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教材中的文字“研究一下连环画有什么特点,有那几个部分组成”,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总之,教材既呈现出学习的内容,又体现出学习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第二段中造型。表现的阶段目标,结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来年缓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的创作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艺术课探究有着极高的热情,都愿意积极参与并动手绘制图画,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利用图画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展示的实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小结、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导入

先提出让学生看故事,再出示准备好的手绘连环画,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提问“老师带来的这几幅画与你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啊?”学生回答,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采用探究式学习

结合课本探讨连环画表现方法,“同学们欣赏课本上的《哪吒闹海》、《快乐的一天》、《狐狸和乌鸦》,仔细观察一下连环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与学生的回答结合,总结出连环画的多种表现手法。

接着给学生观看经典的连环画分小组探究:“一个故事是怎样变成一本连环画的?”并给出《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小组派代表讲解草图或是将小组讨论的连环画的创作过程说出来,教师总结分析得出如何创作连环画。结合学生创作的草图,利用白板演示解决故事形象在画面中大小位置的问题。

课件出示绘制连环画的步骤:

1) 要有脚本(也就是要把准备讲述的故事分配好画面)

2) 设计好形象

3) 确定好表现形式

4) 具体制作

我抓住了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去进行学习。

学生在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哪组的连环画最好,咱们来评一下,好吗?这时学生兴趣达到高潮,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唤起嘘声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及时得到启发、帮助、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小结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再次修改。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显著利用了白板这一现代化的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使学生形成了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

第四环节:拓展

利用拓展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龟兔赛跑》兔子睡觉结果乌龟赢了——坚持和勤奋可以成功,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实地,这样才会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坚持、学会谦虚,做事不半途而废,取得更好的成绩。

2、谈自己童年看连环画的故事(老师小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

我那时候都管连环画叫小人书(课件出示)

但是因为不好好保存所以好多很喜欢的连环画书都找不到了,希望同学们不要向老师这样,要珍惜现在。)

3、老师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都是这个样子的(课件出示)但是现在同学却很少见到这样的连环画,同学们看的比较多的是这样的(出示实物)漫画书、卡通书,连环画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在课下,通过网络等手段去了解了。

说课稿 篇4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课堂设计及程序可按如下十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作知识上的准备。因为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的掌握具有阶梯性,只有做好了必要的准备、铺垫。学起新知识来才会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目标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学理论的核心。其目的是摈弃传统教法的弊端,以目标分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让学生明确要求,积极配合教师,达到预期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读提示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整体感知是语文新大纲较为突出的提法,亦是语文自身规律的体现,是知识熏陶的一个方面的要求,是真正提高语文素质、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可以避免把语文教学搞成支离破碎的文字游戏。

四、从修辞角度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一遍,找出采用了排比、比喻的语句。切入点的选取是教育教学艺术的体现,切入点选得好,学生能快速进入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找出排比、比喻语句,难度不大,但作用不小,一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二则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的阅读习惯;三则可以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导入做好准备,使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五、从学生找出的排比、比喻句中,选出二、三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及作用。集中目标、重点分析是认识规律的要求,是教学的另一重要手段。本文的攻关内容就是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所以,到了这里,教学必须聚焦,以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六、堂上训练。

(1)找出教材P226227《说谦虚》一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语句,并说出其论证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2)依例仿写句子。

例: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是检测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必要过程及重要手段,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知识迁移的一个教学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与否,与教师是否重视这方面有好大的关系。学以致用,让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七、学生略读课文一遍,理解标题的准确性。这是着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次回顾、疏理、思考,也是有目的地将学生从局部了解、分析引导到整体认识、理解中来。

八、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这可以大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所掌握知识、能力反馈检测的一个手段与方法。有利于教师查缺补漏,辅导基础较差、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此一步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希望工程。

九、教师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来一次概貌性的认识,有目的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亦是再一次使学生从局部感知到整体把握。

十、作业布置。

(1)认真阅读课文,摘抄自己喜爱的语句。

(2)写一篇题为《论交友》的短文。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学习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让他们便于模仿,对自己熟悉的事情发表看法,有利于知识迁移,达到能力的训练。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参与活动过程,学会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人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说一说,感知树叶的周长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那我们就来描一描把它的形状画出来。要求:在本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你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图形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图形的一周。(板书:一周)

⑶树叶的周长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描的快,有的同学还没有描完呢?

生1:边不一样长。

生2:一周的长度不一样。(板书:长度)

师:其实,树叶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做树叶的周长。

⑷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爬过的长度是它们所爬树叶的周长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乐乐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说周长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吗?比如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三角形的---,那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梯形的周长呢?

生:梯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梯形的周长。

⑵总结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图形的周长,现在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自己把它读两遍停下来。

⑶辨一辨

师:老师画了一些简笔画,请你来看一看,哪个图形所有线条的长度正好是图形的周长?

(出示小兔子)

生:是。

师:汽车

生:不是,周长不包括车轮里边的线。

师:蘑菇

生:不是,蘑菇没有封口,线条的长度不到一周。

生:其它的图形都是封闭的,这个蘑菇不封闭。

师:非常感谢这几位小老师,他告诉我们原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啊。

3、量一量,理解周长的意义

⑴量一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并理解了什么是周长,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图形家族的几位朋友解决问题吧。谁的周长长?怎么解决呢?

生:量一量。

师:每个同学面前有一个图形,请你想办法量一量,算一算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测量)

⑵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的是长方形,我测量了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了一起,周长是--。

生2:我的也是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我只测量了相邻的两条边,分别乘2在相加,周长也是--。

生3:我的是三角形,我测量了3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周长是-

……

⑶小结

师:刚才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是先测量了图形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⑷解决问题

师:这几个图形谁的周长长,答案已经揭晓了,谁呢?

生:三角形。

师:它们听了同学们的评判后,心服口服,还为大家鼓掌呢。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找一找、摸一摸

师:树叶有周长,图形有周长,还有什么物体的面有周长?你能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生1: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生2:窗户一周的长度就是窗户面的周长。

生3:镜框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镜框面的周长。

……

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本摸一摸封面的边线,感受一下封面的周长。

(生摸)

师:再请同学们摸一摸桌面的边线,感受一下桌面的周长。

(生摸)

师:摸完坐直。

2.量、估腰围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腰围。你们知道测量的方法吗?

师:测量腰围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可以贴着里面的衣服来围皮尺,从0刻度开始,沿着腰围一周,皮尺要围得平平的不能打卷,还要松紧适当,看0刻度和哪个刻度重合,老师的腰围是XXCM。

生:65CM。

师:请你也估计一下你的腰围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1: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4厘米。

生2: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60厘米。

生3:我估计我的腰围大约是50厘米。

……

师:这些都是估计的结果,我们就来具体量一量腰围,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再行动:同桌合作,互相测量,并要监督测量的方法对不对,开始。

(学生测量)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测量结果。

生1:我的腰围是60厘米。

生2:我的腰围是63厘米。

生3:我的腰围是56厘米。

……

师:刚才谁估计的最准确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

(四)提高练习、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在活动中掌握了许多本领,图形家族的朋友们想知道我们同学谁的本领大,它给我们出了道难题,有信心解决吗?

生:有。

⑴师:这有两根铁丝,谁长?

生:一样长。

师: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两个三角形,(师围)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生:一样。

师:为什么?

生:因为原来的两根铁丝一样长,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也一样。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⑵师:这里有两根铁丝围成的图形,(P45 3(1))它们的周长一样吗?

(学生独立思考)

师:利用你小组内的图形卡片,小组同学动脑筋想一想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哪一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组认为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

生2:我们组认为一样。因为把这两条边向外移,就和另一个一样了。

师:其他同学认为谁的想法对呢?现在,都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想法了,看来,认为不一样的同学也认同他的想法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演示教具)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两个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师:你总结的真好。

(五)课堂小结

师:连这道题都没有难住大家,看来同学们的本领真的很大,谁愿意跟老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生3:我知道了图形不一样,周长有可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师:就用你今天学习的周长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作业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看哪个小画家最能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个,分别是:1、知道角色意味着规范的道理,明白任何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守角色的规范,角色的行为要受角色的规范来约束。

2、通过观察周围人的具体行为,判断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否符合角色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判断是非的能力。3、通过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角色的规范;难点是角色的承担者必须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三、说教学方法:

观察法和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足球比赛录像,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前锋、中卫、后卫以及守门员所站的位置。看后教师提问:如果后卫职责不明确,防守不到位,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交流

2、学校案例。

身边的事更感人,老师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案例,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

⑴ 李晓蒙认为学校管得太宽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⑵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为什么处处受人管?在学校受老师管,在家里受家长管,在社会上也被人管。许多场所比如网吧等,都不准去。我觉得很不公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3、拓展训练。

⑴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⑵ 老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无条件遵守呢?

⑶ 假如你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那你如何做好这个角色,完成职责。

4、感悟角色意识、角色规范。

最后课堂小结:

教师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说课稿 篇7

近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文言文复习时是整个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两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一是“我看了的,但记不住”的苦行僧现象。批改作业时,时常找一些问题比较大的同学来面批,他们总是说:“我看了的,但记不住。”表现表现出很苦恼的样子。二是“还有一点点没有复习完”的惰性现象。在要检查测试之前,我会去了解部分同学复习的怎么样了,然而一些同学总是回答:“还有一点点”,这显然是一种在复习中的“惰性”表现。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自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所以,针对以上的现象,我觉得在检测、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能结合本文理解中考说明中的重点词语很重要。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相应的中考难度的练习。

我是这样为学生进行复习的:

一,课前监测知不足

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只有先把课文里的所有文言现象弄懂记牢,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触类旁通。

二,真题体验明方向

通过做20xx年中考题的方式达到增强学习的目的方向。验证、总结完用法以后,再总结推测实词和虚词意义的方法,当然,首先要讲一点现代汉语的知识垫底。

三,小试牛刀增信心

复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先由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讲起,力求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因为复习时强调找规律,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

小试牛刀文言文师生共同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字词 、译文、理解文章的出题角度。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这一题看一下,就知道全文大概的内容,或者人物有怎样的品质等等。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另外,要学会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节课我们针对前两节,在检查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从中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我却对学生说,文言文的选择题,是可以拿满分的。因为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其次,教给学生解题的一些经验。因为考卷上常常是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的最后一个选择题。这一题常常是内容的阐释题,如果题干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

这样经过一轮复习以后,学生大部分能在选择题上拿高分,但文言文翻译题还需要多加练习。

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能够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所帮助,也发现了不足。只有学习才能提高,只有不断听到好课,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闺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文节选部分,语言富有个性,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牡丹亭》的大概故事内容。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1) 鉴赏个性化语言。

(2) 分析人物性格及其成因。

3、德育目标: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二、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但是《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园惊梦”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依据此情节内容,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以抓住戏剧冲突以及春香、杜丽娘、陈最良这三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性格为重点。其中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品读语言从而进行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牡丹亭>>,,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标1。

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

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而《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主要有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 课前词语积累

出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与乡愁有关的成语,学生背诵,师简单解释难理解的词语。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导入新诗

启发背诵《静夜思》,点拨:这首诗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诗中的月亮引出问题:“张籍眼中的乡愁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

三、读诗、解诗、悟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然后师生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情理解。这时教师泛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并想一想原因,并试着再次读诗,并读出诗的节奏。

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了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这是学生集中理解诗意的阶段,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本首诗作者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有了整体感知奠定的基础,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显得更加必要。

在整个赏读过程中,我将以“你能从诗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一个问题带动,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让学生说说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深层理解再次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四、发散思维

本环节,会以“在张籍心中乡愁是什么?在你心中乡愁是什么?”为中心点,师生交流。可以用上第一个环节中出示的那些词语。这样既让对本首诗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华,又能及时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搜集思乡诗,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拓展相应的内容,将此内容布置为课后作业。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达到大语文的课程要求。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家 乡

意万重

说不尽 书 愁

又开封

叙事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