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荟萃库 人气:6.51K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最后一课》七下,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七下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3.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3.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

【教学设想】

1.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2.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3.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4.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③小说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地、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整体感知

1.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气氛: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平时――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这一部分通过对比渲染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悲愤气氛。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本人主要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4.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1-4、14、17)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1、10、24)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3、12、21)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情的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5.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③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受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5.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

《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其他分法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上课)

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

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6.环境描写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④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课堂小结

1.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2.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