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6篇

荟萃库 人气:2.46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2、领悟心境。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