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讲义

荟萃库 人气:1.57W

导语:《答谢中书书》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短文两篇》复习讲义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

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

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

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

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 一夜没有月

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文学常识

1、 陶弘景(452 - 536年) ,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曾担

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

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苏轼),他(北宋)(朝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

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庭中: 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四、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

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

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竹柏影也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六、内容理解

《答谢中书书》

1.文中的意境美表现在那些方面?

(1)山水相映之美。

(2)色彩配合之美。

(3)晨昏变化之美。

(4)动静相衬之美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

水为动。

4.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观察角度有什么变化?感官角度有什么变化?找出课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