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荟萃库 人气:2.85W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清新朴实的语言,感悟莎莉文老师沉深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3、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体味“再塑生命”的含义。

三、说教法学法的设计

(一)教法设计: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却不善思考,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所带班级学生学情特点,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

(二)学法设计:

查找相关资料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查阅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弄懂词义,并练习写会。默读课文,根据自然段划分的部分概括段意,学会体验,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

(三)手段选用:

课前播放《千手观音》,烘托课堂“爱”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课堂结束播放《隐形的翅膀》,鼓励学生在困境中自立自强,结束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

2、了解主要内容。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目标)

课前演讲:

《论语》“保持清醒”

学生点评

复习链接:

播放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可用几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情景,也可以用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美轮美奂 精彩 震撼 奇迹……)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们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伦·凯勒。(教师课通过屏幕出示有关画面)

出示幻灯: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马克·吐温

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海伦凯勒的作品《再塑生命》,去看看19世纪美国两位伟大的女性,她们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定向目标:

(大屏幕出示)

1、识记重点字词,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体味清新朴实的语言,感悟莎莉文老师沉深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3、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

展示交流:

新课标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搜集与作者有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自习分配小组展示内容,课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导学提纲内容)

精讲释疑:

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几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是递进式推进,要求学生紧扣文章,不可泛泛而谈,旨在培养学生沉下心来,走入文本的好习惯。)

一课一测:

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

小结: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同学们,不幸与幸运,决不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的。有时候,不幸可能变为幸运,幸运也可能变为不幸,关键在于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活像一块冰,你对她冷冰冰的,她回报你的必然也是冷冰冰;但如果你用火一般的热情去对待她,她就会化作温柔的春水来报答你。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你身边的人,乐于助人,对生活心存感恩,让生命得到升华;另外我也希望同学们能以海伦凯勒为楷模 ,不要因为你某方面的不幸而叹息吧,振奋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奋斗,生活会给你幸福的。

说课稿 篇2

一、 喝水生活活动设计意图

如果说幼儿一日生活环节——早操、户外活动、集体活动、午饭、午睡、离园是一颗颗珍珠,那么喝水、如厕、盥洗这些小环节就是串联珍珠的线绳,线绳做的扎实,一日环节就会流畅。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喝水、如厕、盥洗环节占去50%的时间,而且反复出现。这些小环节是幼儿个体心理的需求,也是身体动作的真实展示过程,用任何活动都无法代替。所以重视这些小环节,能确保有效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安全的意识,从而形成自我保护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倾向,为今后文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能促进物质的代谢,没有水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循环、呼吸、消化、物质交换以及排泄等生理活动,各种新陈代谢也将停止;水能调节体温,当外界气温过高或体内产热过多时,机体就通过出汗和蒸发汗液来使皮肤散热,以达到维持体温的目的;水还是一种良好的润滑剂,在机体中以眼泪、唾液、关节腔液等形式存在。大多数孩子需要经过提醒才会喝水,还有很多孩子要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这时,孩子已处于生理脱水状态。为了培养幼儿主动饮水的习惯,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认识到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水对人类、动物、植物的重要性,提醒孩子要主动饮水,大量饮水。

二、喝水生活活动目标达成度

根据营养专家指出幼儿每天需水量为20xx毫升,扣除进餐摄入的水分大约1000毫升左右,每日在园还需用水量为800——1000毫升。用我们幼儿园的小杯子计算,满杯来算每天至少要喝4——5杯。

三、喝水生活活动实施情况(幼儿活动、策略运用情况)

中大班幼儿已经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并且能记录自己喝水的次数。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喝水的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权。从早晨入园开始,幼儿每次喝完水都要在登记区域内插上一根吸管,并且根据喝水量,选择相应颜色的吸管。从本学期开始,我班把一杯水用红色表示,半杯水用蓝色表示,小半杯水用黄色表示。在饮水机旁设立了相应的分区,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有等待区、接水区、喝水区。

四、 喝水生活活动反思(剖析生活活动预设与实施情况及其原因,评价生活活动组织程序;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通过健康活动《多喝水身体好》,作为铺垫。从幼儿的体验入手,让幼儿在锻炼后饮水,感受口渴时喝水的舒适。引导幼儿观察洋花萝卜,切实体会喝水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保健医生的讲解,让幼儿明白白开水才是最健康的饮料。以及通过每周末评选“喝水小宝宝”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饮水的意愿。活动后大多数幼儿能主动饮水,这是第一步。接着,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喝水时显而易见的等待区、接水区、喝水区三大区域,提醒幼儿明确此时我应该站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最后,让幼儿完成对自己喝水情况的记录,不但方便教师的观察指导,同时也让幼儿为自我服务迈进了一大步。当然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个别幼儿有心血来潮之意,根据自己的意愿插吸管,想插几根就插几根。但是引导之后,就很难发现类似情况了。我想进入大班了,应该给幼儿更多自主的空间,所以计划接下来让小组长来汇总自己组上幼儿的喝水情况,每天一记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要把一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进行计算,这样既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渗透转化的学习思想策略。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根据图形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设计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老师说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共同之处,同时说说这些图片的表面都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这里让学生说出物品表面的图形组成,为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身边的组合图形,感受组合图形就在身边,体会组合图形的美。最后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盒,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举手发言回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谁说的对,老师就把礼物送给谁,这样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后面环节提供积极活跃的气氛,也可以复习这些图形名称及相应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这些图形,设计拼搭组合图形,当学生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向小伙伴介绍自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有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经历了拆礼物游戏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这时我在呈现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最近老师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计划粉刷墙面呢,同时多媒体出示墙面的平面图。

(1)首先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是否学过呢?又可以把它分解成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学生通过前面的经验,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来计算。

B、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两个梯形。(对于这两种情况我都及时予以肯定)

(2)接着再问学生,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吗?那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助老师算一算粉刷这面墙老师需要买多少平方米颜料吗?这样的提问形式,学生当然很愿意去动手、动脑帮老师的忙。然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能更快更好的帮老师算出来,而我就在下面巡视,并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3)当学生独立完成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同时,我在用多媒体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割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上面几种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简单基本图形,再把分解出来大的简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掌握“分割法”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这一环节,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励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割,以及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练习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下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地面铺地板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主独立的解决,学生会想到用四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观察第四种方法,让他们自己观察比较出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的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渗透添补法。

(2)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淘气、笑笑、小明、和小丽,他们也正在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他们的做法都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们这四位同学的转化方法和这个组合图形所给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出,有的方法能够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但是有的方法会因为没法得到一些关键数据信息而不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做到了首尾呼应,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节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学习的脉络。

组合图形的面积分割 转化基本图形添补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空气)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N2O2CO2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空气)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N2O2CO2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人音版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六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好,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六班的学生已经能做到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设置了课前搜集有关瑶族音乐文化资料的环节。学生们搜集的资料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实。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音乐要素,能做到聆听音乐体会音乐情绪。但当音乐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不能立即找出是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欣赏作品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对此,本课中设计了打节奏为音乐伴奏的体验环节,以及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音乐特点。

本课的拓展环节为根据欣赏作品的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创编,这是根据六班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创编知识设计的。学生们喜欢发挥个性的创编活动,都能积极参与。但因缺乏音乐语汇,创编显得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另外,本课中还要求创编歌词。这个创编活动学生们还未接触过,教师应多给予鼓励。

三,教材分析:1,本课选用的教材是八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单元《西南情韵》中的《瑶族舞曲

2,课标:能够听辩,记住《瑶族舞曲》中音乐主题并辨认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3,课标分析:本课以课标中听辩,记住音乐主题和感受音乐情绪为教学重点。听辩和熟记主题可以采用反复哼唱和聆听活动;音乐情绪可以通过律动,实践和比较等方法获得感受。

4,作品简析:《瑶族舞曲》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全曲共分三部分,四个主题,运用了音色,速度,力度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段,生动的描绘了瑶族的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

四,教学思路:本课主要依照"创设情境,聆听感受,表现创造"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少数民族歌曲和图片,文字资料为学生创设聆听情境,其次,通过律动,演唱等实践体验环节,以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最后,在学生获得了音乐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作品主题创编出他们喜欢的民族音乐,并能用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目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熟悉作品各部分主题旋律,掌握曲式结构。并能背唱a主题,积累音乐语汇。了解瑶族特色民族乐器长鼓,能根据《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节奏为作品伴奏。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尝试进行音乐创造与表现。

六,教学重点:1、熟悉《瑶族舞曲》各部分主题旋律,背唱a主题。

2、体验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场景。 3、根据各主题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

七,教学难点:在熟悉作品主题旋律,体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尝试用作品主题进行填词,改变节奏,速度等音乐创造活动。

八,操作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1,播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热身。 2,导入瑶族音乐

(二)了解瑶族和瑶族的乐器长鼓: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瑶族资料。

2,认识长鼓;3,学生敲击桌面和桌边模拟长鼓音色,并为老师弹奏的乐曲伴奏。

(三)欣赏《瑶族舞曲》:1,分主题欣赏 (1)欣赏a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2)欣赏b主题: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主题;2)聆听主题,学生敲击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体验音乐特点。

(3)对比分析a,b主题音乐要素的特点。

(4)欣赏c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 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哪个音乐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复听主题。

(5)欣赏d主题:1)聆听主题,学生敲击节奏为音乐伴奏:2)讨论:音乐的情绪怎样 与c主题相比,音乐要素有哪些异同;3)复听主题

(6)小结归纳四个主题的音乐特点。

2,完整欣赏《瑶族舞曲》:(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聆听边构建乐曲的曲式结构图。(2)请学生谈谈想象的音乐场景。

(四)拓展:创造表现--创编《新瑶族舞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再唱a主题。;2,以小组形式,从速度,节奏,节拍,歌词等方面对a主题进行创编。

3,学生演唱创编作品,教师进行评价;4,欣赏新稻子组合新唱的歌曲《瑶族舞曲》。

(五)课题总结

九,教学特色:1,体验式音乐学习: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音乐感受。体验式音乐学习强调身体的参与。因此,在欣赏《瑶族舞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亲身的音乐体验。在聆听每一段主题时都通过唱旋律,打节奏等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在完整欣赏时也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想象,让他们始终沉浸在音乐中,获得最直观的音乐感受。

2,比较式音乐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本课的欣赏环节中,我多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四个主题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情绪方面的异同。

3,导入部分:课堂导入环节选择了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少数民族歌曲学生比较熟悉,也能创设出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情境。同时,我选择的是新编版本,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学生所喜欢的,于是我设计了跟随音乐节奏律动的活动。通过不断变化敲击方式和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拓展部分:本课的拓展环节设计为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熟悉作品音乐主题,获得音乐感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且用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环节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又能展示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