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荟萃库 人气:6.18K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猜字谜》。这是两则猜字的谜语。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猜谜语寓知识性、趣闻性、哲理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本课、本单元的特点,制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1、认识“相、遇”等5个生字。会写“字、右”等5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总结猜谜语的好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目标、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伙伴。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求知欲望强、对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的东西感触深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问题探究、直观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灯谜开始,引入字谜。老师今天啊,是和同学们玩猜谜语游戏的,大家有信心猜出这些谜语吗? 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是玩猜谜语游戏”,意在扫除学生对于学习和上课的负重感、疲惫感,为本课打下一个轻松而活泼的氛围。提问学生是否有信心,更利于煽动学生的热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具有表现力,学习热情即时便可高涨。 随即提醒学生仔细听,教师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抛出3个谜语,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由学生一一猜出,并给猜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加分。3个谜语不难,给了学生足够信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小组竞争的形式,更是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了实际课堂中。

这么多的谜语都没有难到大家。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猜谜语的小窍门“猜谜语,动脑筋,认真读,会观察,跳出谜面想一下,谜底就在话里藏”(生跟读)。有了这些小窍门啊,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今天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而教师在传授这篇课文时的特色就是要在简单之中制造不简单,尝试着在快乐的猜谜语活动中交给孩子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运用。

二、 整体认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反复的读,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则谜语——“读”占鳌头。

本则谜语,很简单。通过自由读、分男女读、加上动作的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顺利地猜出谜语。如此多层次的各种读法,让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 在学完谜语的时候,更是总结猜谜语的规律——认真读,展开想象,猜出谜语,学习生字。把充分读谜语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读、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2、单独再学习生字词。

通过情景识字,古文迁移识字等多种形式识字。

3、指导写字。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解,学生说一说,教师范写,学生临写,练习等形式学习生字。

但是在教学结束后,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课堂把握能力不强,教学语言显得没有感染力,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本课堂中来;教学机智缺乏,遇到学生不在自己的想象中时,处理得不是游刃有余;教学评价语言还是缺乏,只是泛泛而论……但是,这是一堂给予我许多启发和帮助的课,也让自己从很多方面有所感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1页“小数点移动”。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的方法。

2)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3)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4、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

教学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二、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小数点自我介绍这一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从故事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老师准备教学电脑课件。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自我探究、闯关等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知慧的火花。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自我检测,反馈评价——5课堂总结,故事升华等。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小数点的自我介绍让他们明白小数点在小数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奥秘”,(2)以孙悟空招收徒弟为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以听“孙悟空棒打妖怪”故事,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从故事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听故事的良好习惯。(3)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等等。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等等。(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节课,我让孩子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我以孙悟空招收徒弟为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我会填,我真行——我会辨,我真棒——我会说,我真牛这样的多层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自我检测,反馈评价。让学生及时检测自己一节课的收获,查漏补缺。

5、课堂总结,故事升华。

我以总结孙悟空招收的徒弟,将课堂推向高潮,再以《小数点的悲剧》这一故事警诫学生要认真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6、说板书设计:

板书: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奥秘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到 左移 . 右移 扩大到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

位不够 0补足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郑和做舟》是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一件具体事写出了郑和从小树立理想,并为之努力的事。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一心一意地造小木船,并把它们搬到湖边带领小伙伴放船启航的动人故事。课文语言浅显,故事性强,充满童趣,适合儿童阅读。教材图文并茂,插图中郑和和小伙伴们做船出海的情景跃然纸上, 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第 本课共 6 个自然段, 1 自然段介绍郑和, 点明郑和从小爱做舟的原因。第 2 自然段讲小时候做舟的经过。第 3、4、5、6 自然段讲郑和的成功做舟后出海远航。本课分两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掌握 1 个多音字,会写 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郑和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小时候就常常做小船,盼望着驾船出海远航。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方面: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祖、那”的字结构,多音字“系”ji 的字音。自主积累“一心一意、又蹦又跳、一本正经、争先恐后”等词。

内容方面:能把郑和做舟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说学情

古代名人轶事是学生感兴趣的,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郑和”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郑和”的名字,让郑和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说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本课时, 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竞赛法、评价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演一演、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演文中的精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例如,课始,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做)做什么?谁做什么?学生补充上课题,郑字加拼音。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小组学习:同桌为一组,互相读,互帮互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男女生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系”的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

4、出示生词。 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的方法, 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 “一本正经、争先恐后”的意思;“祖、那”的字形结构;“系”的多音字。

5、做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6、(师)让我们和这些“朋友”一起回到课文中再来默读课文。想想郑和是谁?课文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郑和?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你对郑和有了哪些了解?第一自然段

2、反馈,指导朗读。 指导读第一句:让大家听出郑和是谁。 比较读、教师范读第三句:他盼望自己能驾着船去远航。 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船去远航啊! 感悟读第四句:他(常常)做些小船玩,还(经常)跑到造船的地方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记下来。

四、抓住事例,理解感悟

1、根据板书说:想想郑和是怎么做船的?

2、学生反馈。重点指导朗读。 例如:他一心一意地造船,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他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学生重点抓住“一心一意、常常、又蹦又跳”等词来体会。)

3、小组学习,做好船又是怎么做的?采取读、说、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重点指导朗读和理解词语:“一本本正经”和“争先恐后”。 例:郑和高兴得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学生重点抓住又蹦又跳

五、引导升华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朗读。 你们喜欢郑和吗?为什么? 教师拓展:你们看,郑和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长大以后,郑和曾经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你们呢?

六、把郑和做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意图: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经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以复述为主的主语实践活动“听故事,想象演说”,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 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1、指导怎样讲故事。 故事有开场白,向大家介绍故事的名字,故事内容用口语化的语言,与大家交流可以加上动作、加上想象。 注意只要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就可以了,不要求每句话都讲到。可以按照课文语句讲,也可以在讲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语言,不要朗读式的讲故事,让学生如同与别人说话一般,加上适当的语气。

2、讲故事。

七、总结评价

八、说板书

zheng 郑 和 做 舟 为什么? 怎样? 结果? 加生字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17课《会滚的玩具》。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会滚的玩具》是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领域的一节课。是适合低段学生身心及认知发展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用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创作小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方法。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以废旧物品为媒介的制作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的自然形态(如圆柱体、圆形等),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组合加工,用剪,贴,画等方法来美化装饰,形成会滚的玩具。本课为一课时。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了解材料的特性并设计一个会滚动的简易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剪贴或者绘画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利废为宝,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教、学具: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把重点定为:合理选用废旧材料进行单个设计或组合设计,表现滚动玩具细节部分。教学难点:多个物体组合后平衡问题是否解决以及对玩具简单的装饰。需要教具:教师范作会滚的玩具3个以上,小凳子、三夹板一块。学具准备:易拉罐、纸杯、纸碟、吸管、厚质纸、塑料瓶、纸筒、乒乓球、剪刀、双面胶、彩笔等。

 二、说教法: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认清教学目标,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游戏教学法:教师滚动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组织学生在展示玩具时,玩玩具进一步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②鼓励教学法;作业的全体展评,是对每一位学生作业成果的鼓励,同时也是帮助他们通过比较,然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构建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3分组教学法;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集思广益,增加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问题的密度,提高课堂效益。4、谈话法;师生交流,共同分析制作步骤。

三、 说学法:

1、学生分析:一年级的小学生生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掌握,还是很喜欢玩具的,在教材里安排了《会滚的玩具》这课,也是很深受学生欢迎的。适合低段学生身心及认知发展的学习内容。学生只有在观察和体验会滚的玩具,了解会滚的玩具的特性之后,才能进一步进行以各种废旧物品为媒介的创造性表达。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本课以“玩”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学生在“玩”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但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2、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学习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学会制作会滚的玩具,感受创作的乐趣。合作学习法;通过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现代意识。在竞争与合作中,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会评价与争议;在作业展评中,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并通过争议,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提高本学科的审美能力,同时还构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互补。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 说教学程序:分六个阶段来说

一. 准备阶段:检查学生用品,稳定秩序。培养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的良好常规习惯,为上课作好准备。

二、导入阶段:滚动玩具,激发兴趣:师在斜板上逐个展示,利用废旧材料做的小青蛙滚易拉罐,两个纸碟和纸筒组合在一起的小哑铃等一些会滚的玩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制作会滚的玩具。(板书课题)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玩具的心理,根据美术课标“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的要求创设游戏的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发展了知觉和思维,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 发展阶段:

1、观察范作,了解材料:师分发范作,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玩具是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废旧材料。师展示材料纸盒、易拉罐等,在斜板上试一试,请学生观察是不是所有的废旧材料都可以作滚动玩具?引导学生总结;只有圆形或球状的材料适合。你收集到那些圆形或球状的材料?师组织学生把圆形的材料在斜板上试滚一下。通过试滚,发现纸杯会斜向一边失去了平衡,怎么会这样呢?(生:杯子一头大,一头小)。再来看看小碟子,它会倒下去?(因为它可以滚动的面太小了)那么,如果用纸杯或纸盘子做会滚的玩具,谁有好办法让它们顺利的滚起来?(生说,师可边范作顺势出示之前做好的教具)这样把两个纸盘子和两个纸杯相对或向背组合在一起就会滚的很顺利。

从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操作及多元智力理论出发,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范例,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探索中学习。在学生了解圆形的材料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体验激发情绪,发现适合的材料。进一步打开知觉通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协商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总结组合材料。

2、师生交流,分析步骤

师;通过刚才欣赏和试滚,请想一想会滚动的玩具该怎么做?先做什么?(生:有的玩具可以直接利用废旧物品做,有的必须要经过组合)怎样让玩具变的好看?(生:装饰)师板书:组合、装饰。引导学生小组内再次观察范作,分析装饰的方法是用彩纸剪贴或画出图形。 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凸显出认知的过程以及自主的学习方式,装饰的种类与方式以学生小组探究的形式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合作的能力。

3、欣赏课本欣赏课本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了解各种装装饰方法与材料的巧妙结合。

4、构思作品;师引导学生观察材料,构思想作怎样的玩具?说一说自己关于设计制作玩具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和情感积累产生联想,拓宽想像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请大家根据自己所带材料自由合作,动起手来制作会滚的玩具!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会滚的玩具。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候要注意安全不用时应该放在桌上,注意教室的整洁。在创作过程中,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教师及时给予展示,重视过程评价。

五、评价阶段:组织学生把作好的玩具在斜板上玩一玩,说一说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如果再做一次,你准备在哪些地方进行改进,互相评一评你觉得这些会滚的玩具中哪一个最有意思?为什么?教师及时鼓励有点滴进步的每个学生,同时提出要求,促进发展。使每个学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在感受和体验玩具会滚的活动中,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可选择较为空旷的场地,以确保学生能够完整观察。让学生通过交流,提高自主审美感知能力,并能够自觉完善作品。评价是建立在审美和发展的原则上的,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优秀的。

(六)总结阶段:

这节课,大家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大胆想像,用平常的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了一件件有趣的会滚动的玩具,同学们想一想,利用这些废旧材料还可以做什么东西?引导学生继续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造粘贴活动,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懂得利废为宝,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和审美能力将不起眼的废弃物制作出会滚的玩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

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

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动物对话特别适合小班的婴幼儿学习,尤其

故事中都是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谁咬了我的

大饼》。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中要求能听懂日常会话,并能完整表述,结合小班幼儿

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试从牙齿的形状来猜测是谁咬了大饼。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述:“xx,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三、说活动准备:

我抓注小班幼儿对直观图片感兴趣的特点做了如下准备:

据故事内容来设计制作PPT课件;制作小动物图片;一张大饼图片。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ppt ,我运用了直观法;引导幼儿说出是谁咬了大饼

时,我运用了讨论法。

说学法:幼儿在观看课件及在分析是谁咬了大饼时主要用了观察

法。

五、说活动流程:

基于以上活动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师:今天,老师买了一样东西,宝宝们看!

师:圆圆的,黄黄的,上面还洒着香香的芝麻呢,这是什么呀?

幼:大饼。

师:谁吃过大饼的?大饼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

幼:甜甜的、咸咸的..

(二).结合图片,以“牙印”为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师:恩,看来你们都吃过大饼。今天这个大饼是它做的,(出示PPT)

谁做的啊?

幼:小猪。

师:恩,小猪做了一个圆圆的大饼。嘘..它累了,躺在大饼上睡着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生什么事情了?(出示PPT)

幼:被人咬了一口/被人吃掉了

师:小猪想,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它去问周围的朋友,幼儿认一认小动物。 它周围就住着这些小动物哦,你认为是谁咬了它的大饼呢?

师:小猪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它也不确定,它要去问个明白。

(三).观看PPT,通过对比动物牙印描述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在比较同时,引导 儿说出句型:“xx,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四)、通过板书,再次说出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从而确认“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指南》明确提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在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幼儿能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是多彩多姿的,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散文诗《秋天的颜色》。

(二)说活动目标

《指南》中说: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颜色,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到秋天的多样性,设计了如下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收集制作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的小图片和红、黄、白、绿、彩色的小图片。2、提供散文诗磁带。3、准备幼儿用书。

(四)说活动教法

幼儿获得知识总是从已有经验进行转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诗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联系法、游戏法。

1、讨论法: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联系法:图片联系实际,让幼儿把已有经验与事物图片进行联系,这是对幼儿已有经验更好的体现。

3、游戏法:游戏法是万法之首,游戏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让实物图片与颜色图片想匹配,才能达到幼儿理解、巩固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学习的。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从具体到形象的,我将活动设计 成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幼儿通过直观的看和听,教师启发式的运用图片,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第二部分:给孩子一定的图片参考,让孩子学习仿编句子。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提问导入: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进讨论。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颜色和事物,并进行必要的联系。

第二环节:欣赏散文诗,目的是让幼儿对文章有了解。

第三环节:根据散文内容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幼儿初步理解散文内容。第四环节:教师一边朗读散文,一边演示教具,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地接触到散文内容。

第五环节:欣赏录音,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设计提问:小草、枫叶、菊花、松树、大地是怎样说的?

讨论:为什么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枫叶说秋天是红的?松树说秋天是绿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第六环节:幼儿跟录音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目的,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大班绘本《老鼠娶新娘》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指南》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老鼠娶新娘》这个故事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国风”,且其中的童谣朗朗上口,因此,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王教授,各位校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是西青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曹敏,今天我说课的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组开篇课《识字三》第一课时。我主要从:说教材 说学情 说模式 说过程,说评价 说开发 说反思这八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包括五个方面内容:课文所处位置地位作用,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编者意图,教学目标。

1. 所处位置地位作用。

《识字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意在培养孩子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而本课是以对子的形式呈现,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优美的词语可以使学生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起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2. 主要内容

《识字三》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文章的语言优美,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3. 主要特点

《识字三》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对子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4. 编者意图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对子,喜欢这种形式,并产生收集对子的愿望。二是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三是激发识字兴趣,学会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雾、霜、朝、霞”等13个生字,会写“秀、香”2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对子的特点、认

识认读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雾、霜、朝、霞”等13个 生字,会写“秀、香”2个字。

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对子的特点和趣味。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生活经验有限,但课文描绘的自然现象孩子们都见过,非常贴近学生实际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识字量还不大,但在我校进行的海量识字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识字方法,并能在集中识字中进行灵活的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归类识字。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引导学

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识字,积累优美词语。

三、说模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多年的课改,我校总结出了符合我校特点相对统一的“自主、合作、探究、多元”的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的阅读教学模式,我再识字教学中逐步形成: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互助合作,熟读成诵——指导书写,学以致用——随文拓展,积累升华—达标测评,课堂小结的教学模式

四、说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交流方法,熟读成诵——互助合作,了解特点——自主观察,指导写字——拓展延伸,积累升华.) 下面我将说说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做法;

一.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用课件引入情景:播放与课文相关的优美的大自然景物图片进而了解本单元主题,自然导入新课.亮出本节课 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诱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饱满热情。上课伊始,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本组教材的兴趣,而且能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读全文。

2.同桌互相读课文。

3.认读生词,结合图片理解。(出示课件)

4.认识生字:带拼音读随机认读。

设计意图: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定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积极参与探索,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和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交流方法,熟读成诵.

1.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指名汇报。

2.运用方法拓展识字。

3.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巩固识字。

4.回归课文,快乐识字。

设计意图: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独立识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同时通过小

组交流使获得的知识与同学共同分享,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最后把识字融入到阅读中,伴随着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识字。

(四)互助合作,了解特点.[6分钟]

1、合作交流了解特点

2.看图猜课文,加深感悟

3、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自己感悟对子歌的韵律,并在互相交流中主动探究对子的特点,从而激发对对子的兴趣。同时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再把画面凝练成优美的文字,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与作者和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读书兴趣,巧妙地理解了文本。

(五)自主观察,指导写字[10分钟]

1.看

2.说

3.写

4.评

设计意图:学生仔细观察汉字,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情况,想一想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字的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同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尤其交流写时应注意什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为写夯实了基础。

(五)拓展延伸,积累升华.

1.回归整体,再读课文

2.积累对子,激发兴趣

3.仿照文本,自由创作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再次感知了对子的特点,而且通过故事和自由创作激发起积累对子.创编对子的兴趣。

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以知识树的形式设计板书简明扼要,突出了内容与方法,使学生思路清晰,便于理解和积累。

六、说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1、在学生回答问题环节采用教师表扬激励性的评价。

2、在学生朗读和写字环节,采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3、在小组交流的环节,对小组进行了评价

七、说开发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结合课文内容,开发了文本资源。

2.搜集图片、音乐资料,开发了课外资源。

3.运用方法拓展文本资源。

4.积累对联,丰富了文本资源。

八、说反思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天鹅的故事》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而又壮观的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文章情节感人,令人深思,同时又能给人以启迪。文章语言优美,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喜爱之情,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教材。课文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文章。课文中描写天鹅破冰的场面,既有典型场面描写,又有整体场面描写,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文章。

二、 说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理解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惜动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 说教法、学法1、先从整体把握课文的情节,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老天鹅及天鹅群的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2、通过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3、朗读感悟、自读自悟。4、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1、齐读课题。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破冰

二、新授1、本文三次写到天鹅的叫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天鹅叫声的语句,朗读揣摩:这三次叫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叫声表达了天鹅怎样的内心世界?2、交流。第一次:(1)交流出示:“这时,从……一大群天鹅。”(2)理解“清脆)(3)指导朗读。(4)这清脆的啼叫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表达了天鹅怎样的内心世界?自由朗读三、四小节,把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画出来。(5)交流:(6)小结。(7)指导朗读。第二次:1、指名读第二次叫声,注意破折号要延长。2、交流讨论:这叫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读五、六小节,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3、组织交流。指导理解“破冰勇士”。指导体会天鹅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团结拼搏的可贵品质。4、指导朗读。第三次:1、引读。2、指导学生抓住“昂着”、“挺着胸”、来体会天鹅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自豪的心情。3、指导朗读。4、引读最后两小节,说说“我”为什么放下了枪?5、总结齐读课文。

三、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鸟也很可爱,说说理由。

四、作业学了课文,你一定很感动,你想对老天鹅说些什么?请你把他们写下来。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这是一篇散文诗。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同学们见过荷叶吗?你喜欢荷叶吗?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b、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

2、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荷叶上边有什么?荷叶下边有什么?荷叶真神奇呀!这么多的小动物喜欢它,我们也赶快去瞧瞧吧!哎,谁挡在门口?原来是生字宝宝要和我们交朋友呢?抽读生字卡片,学生交流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3、自由朗读,领悟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读课文,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体会其快乐的心情,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还可以让朗读的特别好的学生当小老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演一演。

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分角色朗读,边读边加上动作演一演,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背一背。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让学生背诵课文。

6、拓展。

荷叶还和谁是好朋友?培养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七、说板书。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摇 篮

小蜻蜓 停机坪

(图) 小青蛙 歌 台 (文)

小鱼儿 凉 伞

《荷叶圆圆》课前反思

这节课我是一边看教参,一边想像着自己班上的学生们可能有的反应,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这篇课文结构明了清晰,琅琅上口,但我不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朗读中会花费多少时间,这一点有些难掌握,另外一点就是拓展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就是怕学生中只要有一个学生说了一种句式,其他学生都纷纷仿效他,不能够举一反三,这就靠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巧妙引导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分小组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让学生个个都参与学习,乐于学习,不要有“掉单”现象,争取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5.总结全课,内化规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见课件)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可能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10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