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4篇

荟萃库 人气:2.64W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4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革命家罗莎卢森堡以女性特有的多情善感的气质,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将平凡的生活赋予诗意,以普通的敏感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珍惜。

二:教学设想

1:本文学习重点在于从独特角度描写狱中生活,感受狱中生活,书写对生命的珍爱。因而,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而探究作者内心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2:字词主要通过预习课下解决,培养学生动手积累字词的能力。

课堂上着重抓住景物描写,体味其独特的角度,品味其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罗莎卢森堡的知识,学习她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

2:学会通过分析语言,把握文中意象,题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悟平静语言下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和研读过程

1:充分朗读,反复品味语言,体味其中感情。

2: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力求高效解读文本,深层挖掘感情。

3:课堂引导力求到位,便于学生发散思维,促生多种课堂生成。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五:难点

1:作者何以把狱中生活写得如此美丽。

2:探究作者何以有如此高之精神境界。

3:如何用高尚情操感悟生活,珍爱生命。

六:教学过程与方法

1:课堂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乐趣,抓住狱中生活及书信的特殊作用导入新课。

2:解读文本

抓住学生好奇心理,找出“不合常理”的写景叙事,探究其原因,体味作者的高尚感情。处理这一环节重在把握关键词语:“幸福”、“愉快”、“神奇”、“美”,而“焦急”、“凄凉”、“晦暗”、“阴森森”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进而体味自信压到失望,光明淹没黑暗的含义。

为达到此目的,用提问题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避免问题简单化、肤浅化,利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

3:拓展延伸

利用比较方法提出问题,比较探究。

问题:伏契克何以在严刑拷打中想到美好自由的生活?

邹韬奋何以在出狱演讲中提及“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

牛虻从容面对刽子手的枪口,坦然自若?

他们有坚定之信仰,不屈之意志,生与死都显得如此美丽!悲哉!壮哉!

同时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从单调中找到快乐,从枯燥中探求快乐。为便于大家发言,我用如下模式:“从《狱中书简》中我懂得了生活中的xxx也如此美丽”。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 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2)自由讨论已学过的三篇课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可能出现的情况:

A、相同点(容易回答):对北京深沉的“爱”;以小见大的手法

B、不同点(较难回答):物象选择

感情侧重点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讨论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示)

(4)教师点评归纳并适当总结:感情一脉相承,文风各有千秋。

5、 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

说课稿 篇3

一、 话理念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发展过程,它存在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创建新集体》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 说教材

本框题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是《创建新集体》。本框题侧重从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适应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确了自己已是初中生,并认识了新伙伴的基础上,去尝试了解集体、融入集体、创建新集体的一个情感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学生通过本课将真正学会融入集体,让他们在创建集体的过程中,学会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认识到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平时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这过程是他们在对本框知识有较深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实现的。

三、 析学生

由于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节课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这个新集体更优秀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刚升入中学,各方面的能力,如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协作能力尚未较好培养,因此,本节课难点应放在学生的个性张扬上。

四、 定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2)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如何使集体更优秀等问题,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探究扩大为组外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总结。

(3)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集体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思、多领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五、析教法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3——4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综合。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其中合作目标结构所激发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动机系统。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平等、协作关系。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张扬学生的个性。

六、谈设计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即:课前设计环节——课前调查探究——课堂交流总结

(一)课前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把握切入点、结合点,而切入点与结合点的把握要在课前进行良好设计。因此,我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心理联系,进一步挖掘出心理教育的资源,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使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兴趣激发、情绪调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习效率。力求使教学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努力使每个学生轻松、愉快、高效地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前调查探究

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去获得知识,这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顽症。学生不会学习,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的重要原因,这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目前的课堂教学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上下功夫,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其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准备方面煞费苦心,把其视为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之一,于是课前我先布置了四个方面的研究课题,分别是:1、你希望我们的班级成为怎样的新集体。2、目前我们班级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3、解决方法如何。4、你能为班级做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认知水平的差异以及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自由组合成五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由选择某一个课题并开展调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调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觉磨砺意志品质。并且,在学生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我和他们一起收集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融洽了师生情感,加深了沟通与了解,使他们更“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使学生了体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功快乐、团队协作的快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课堂交流总结

如果说课堂教学前的这些环节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这“东风”就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为这一重要环节服务的。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交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完善心理,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所以,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创设问题情境——深入探讨——总结升华三环节课堂活动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学习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本节课问题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提出的,图文并茂、

形象具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导课时利用多媒体配乐播放了大量的关于新班级的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直接切入课题。

2、 深入探讨。课前我和学生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让我们手中的材料和演示实验去说明问题。使学生明确新班集体存在着什么样的隐患以及其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进而自觉探究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3、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是我精心设计的,力求用文学化的语言,达到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使师生产生共鸣,论理自然,对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发表对新班级自己应做何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这个新的班集体,升华学生的情感。

七、 述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是我们的大家庭,班级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家。那么,我们的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又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创建新集体(板书)

师:我想每位同学在进入新学校之前,肯定都忐忑过,我的新班级会像我小学时的班级那么优秀吗?有那么和睦吗?同学会看不起我吗?会欺负我吗?班主任带班认真负责吗?当然也期待过,希望新班级别像小学时的班那么乱,贪玩的多,学习的少等等。那么,经过这么多天的生活,相信大家对新的班级也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新班级的印象、建议。

(学生发言,提示: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真诚坦率的风气。学生可以提出班级的优点,当然更应该指出班级现存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他学生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最后大家总结出最喜欢的班级的模样。)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活泼、上进、团结的班集体当中,同时也希望自己是这个集体中优秀的一员。那么首先要恭喜大家,我们的班级肯定会一步步好起来的,虽然她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我们没有人觉得或者说很少有人觉得什么样的集体无所谓,只要我自己学习好就行了。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集体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共同的目标自然也就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板书)

当然要想创建一个优秀的、理想的班集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那么,我们每个人能够为我们的集体做些什么呢?

(二)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板书)

学生活动:毛遂自荐

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说一说自己能为班级做些什么。比如写字或画画儿不错,可以帮助班里出板报;体育方面有特长,可以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乐观幽默,可以给班级带来活力,给大家带来快乐;我不太爱说话,也没有什么特长,但是我愿意默默地为班级做些工作,比如班里的卫生,比如运动会的后勤。通过这个活动,让每个同学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有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也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献给集体,这个家才能朝着我们的既定方向发展。

(建议:除了自我推荐外,也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推荐。教师要尤其注意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不要让他们有自卑的情绪产生。如果学生始终不肯发言,教师要在课下就从侧面了解他们的优点,不得已时由教师或熟悉他的同学来介绍。总之,最后的目标就是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可以为集体做些什么。)

师:在这个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为集体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才有可能在我们大家努力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温暖的、美丽的家。为什么说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呢?就好像五匹马拉一辆车,车怎么样才能跑得很快呢?当然是劲往一块儿使,否则,这辆车不仅不会前行,反而会四分五裂。因此,在这个集体中,大家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板书)

学生发言,说明团结协作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例子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提示:军训结束时的检阅,方队整齐、喊号有力,需要大家的合作;拔河比赛需要大家合作;班里的卫生保持要靠大家协作;课堂秩序良好要靠大家协作;学习成绩整体提高要靠大家的协作;学校的演讲比赛,班里虽然只有一名选手,但他的获胜也需要大家合力帮助,比如服装、语气、配乐等等。)

师:所以说,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要力争做到最好的同时,还要和其他人配合好,这样我们的集体也才能做到最好。我们用爱构筑了自己的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因为有深深的爱,我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我们的家所以温馨、和谐、幸福,让人羡慕。我们也希望同学们用爱创造出让自己自豪、让别人羡慕的班集体。

学生小结。

八、 聊反思

整堂课一直萦绕着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通过亲身尝试、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促进了心理品质的不断完善。然而。也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如让学生自由分组,是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和团队合作,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就不一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的整体发挥。作为教师,自己是本堂课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更要发挥好指导和调控的作用。

说课稿 篇4

评析

社会课着重于通过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活动进行启发引导,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历史地、现实地了解认识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更好地适应并参与社会。

《四大发明》是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教材小学《社会》第四册第六单元《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课。经过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教材内容,我依据社会课的特点,采取了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操作实践、网络探究等学习方式。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旧教学形式。强调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实践活动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在引入新课中,我让学生看战斗片录像,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着重出示“焰火”、“枪炮”,让学生说出“绚丽的焰火”、“轰鸣的枪炮”是靠什么来发动。从而引出“火药”及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先请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课时请学生说出关于四大发明你想知道什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根据学生已知和想学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教师制定目标,学生跟着老师学的做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一说”、“议一议”、“看一看”、“辨一辨”、“填一填”、“问一问”,课后要求“讲一讲”、“找一找”、“改一改”,给每个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使用课件,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知识,用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动画、美妙的音响、丰富的色彩,让学生亲眼看到蔡伦造纸、焚书坑儒。发射火箭的景象。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即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学,学得轻松、愉快、生动、有趣。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代的社会,社会课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本上的社会知识的教学,还应将不断变化的社会知识补充到课堂中,吸收相关的社会信息,让学生学到比课本更丰富、生动的社会知识。为此,在这节课课前、课中、课后,我都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考虑到让学生在因特因上搜索的面太大,搜索水平不等及现有的网络传输速度较慢等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在课前,我先在因特网上收集了大量与四大发明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材料和图片等),然后利用 Frontpage 20xx 将收集到的资料重新组织整理,编制成许多相关的网页,再用超链接与主页上超链接源――四大发明信息浏览区相连。利用 Javascript 制作专题讨论留言板(纸的用处、印刷术的好处、指南针的妙用、火药的威力、“无纸办公”),学生在留言板上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参阅别人的见解,为了使学生有广阔的交流空间,在主页中还设置了在线聊天室和 BBS 话坛;另外设置了在线检测( 20 条与四大发明相关的选择题) , 便于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同学,在主页上还提供了一些专业网站的超链接,让他们能直接上国际互联网浏览更多的信息。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教学,不但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营造自由时空,促进个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必将成为不仅仅是学生而且是所有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首选“场所”。

TAGS: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