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

荟萃库 人气:1.25W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真、漂、布”3个生字,能理解“真漂亮、织布”等词语。

2. 能用“漂亮”说写一句话,基础好的学生能按一定的提示仿照课文创编儿歌。

3. 懂得衣裳来之不易。

4. 能背诵这首儿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段与衣裳有关的儿歌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儿歌(一生带读——女生带读)

(3)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2.学课文

(1) 第1、2行

a.“真漂亮”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吗?

b.那么漂亮的花衣裳,你喜欢吗?(指名读——齐读)

c.能看图用“漂亮”说一句话吗?

d.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漂亮的?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练习

e.生活中漂亮的东西真多啊,你看冬冬今天多漂亮啊,她在干什么?看图说话。

f.如果你穿着又新又漂亮的衣裳,你会想些什么?

(2) 第3、4行

a.出示:没有工人来织布,哪有漂亮的花衣裳?(齐读——指名读)

b.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让我们来看看衣裳是怎么做出来的

d.说说你的感受

e.再读这句话,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创编儿歌

当当小作者,也来编儿歌(给图提示)

_____________,真漂亮,

_____________想一想:

没有_____________,

哪有_____________?

四、课中操

五、教学生字

1. 出示:真、漂、布,请你读一读这些字,再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2. 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读——齐读生字

3. 注意:

真,注意里面三横

漂,注意西的变形

布,一竖在竖中线

4.写一写

六、总结

1. 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2. 希望每个小朋友珍惜粮食和衣裳。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变化,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生动优美的句子划出来,细细品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抓住文中具体的语句来体会、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美好的,早晨的时光是宝贵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板书1:18.小镇的早晨

(读课题《小镇的早晨》)镇请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学生跟读、正音)

(二)自学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镇早晨的哪些特点?

刚才同学们都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谁能来说说小镇早晨的美表现在哪3个方面呢?

(恬静、热闹、紧张)

谁能将这三句话组成一句话?

(三)学习第1自然段。

师朗读第一自然段。

重点来理解惊醒唤醒这两个词,将这两个词交换位置又会怎样?让学生来再次理解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

现在让老师来试试朗读这一自然段,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

说得好极了,惊醒和唤醒是对比,那我现在把惊醒和唤醒交换一下位置,你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惊醒是一下子被惊醒了,唤醒呢,是轻轻地被唤醒的)

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已经知道惊醒和唤醒这么一个对比。木船悠闲的摇撸声唤醒了小镇的早晨,是多么恬静啊!课文还在什么地方向我们展现了小镇的恬静呢?(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2自然段,请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划出。

(2)、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这个词语,并写在小纸片上。

(每人3张)

小河

<学生贴> 小船

石桥

2、检查。

那谁知道这句话在这段中是什么句?(总起中心句)这样的段式叫什么段式?(总分)

这里又有哪些景物,我请同学把你找到的景物贴到黑板上。(一人一个景物)

(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你觉得我们可以抓住哪个词语来理解?(恬静)

恬静是什么意思?(安静)

既然恬静就是安静的意思,那么我索性将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句话改成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行不行?(不行)

既然你们说不行,那么从这段文字中,除了安静,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自然段,找找这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的静。恬静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读好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3、讨论、学习反馈,体会情境。

我请同学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是静的?

㈠河水穿过小镇,小河是静的。

A. 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的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你从哪些词看出小河恬静的美?你为什么选这些词?抓住净、透明、带子、淡淡的、碧绿结合插图来理解恬静。

a 淡淡的写出了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霞光是很柔的,万物好象都蒙上了一层薄纱。多美啊!

b 河水银鳞,使你想到什么?它本来指鱼身上的长满的小小的会发光的薄片,在这里我们作者说小河在淡淡的霞光下,闪烁着一片一片的闪光的鳞片,多美啊!

c.多干净的河水,透过这透明的河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现在,你就在小镇的河边,你会怎么说?

e 轻轻地说明了河水流动时是多么的平静啊!静得仿佛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指名读,齐读。)

㈡小船是静的。

B.①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

哪些词看出船很多?(停、各式各样、一只紧挨着一只)

在这么的小船中,最醒目的是什么船?(乌篷船)

②一些油光发亮的物品乌篷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

(指名读,齐读,背读)

③这么多的船,怎么会给人恬静的感觉呢?好好读读、想想,哪个词写出了小船也是静的?(停)

㈢石桥是静的。

两座拱形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你读懂了什么?

遥遥相对的石桥,(看图)它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静静地坐落在小镇的两头。多静啊!这半圆形的桥洞使我们想到了半月形,多美啊!

(一叶叶,悄悄,轻轻,飘,都写出了小舟的轻巧与恬静。)

指导示范朗读,指名读,学生评。

多静的石桥,多轻巧的小舟,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读得多静啊!想把它记住吗?(背读。)

D.刚才我们游览了小镇,知道小镇非常恬静。如果让你给恬静的小镇配上一段音乐,你会选择怎样的?(准备不同的音乐,听了以后让学生选择)

播放音乐,齐读朗读第二自然段。

多恬静的小镇,多美的小镇,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中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试背。

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五)小结。

小镇的早晨,有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知道了小镇的恬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3、4自然段,小镇早晨的紧张和热闹这两个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用恬静写一句话;

2、摘抄第1、2自然段中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18.小镇的早晨

霞光(淡淡的)

恬静 小河(静静的)

小船(尖尖的)

石桥(半月形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杜重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师小结。

四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认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

2说说:山沟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

3找出文中描写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有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面对的?

4指导朗读,学生怎么感悟就怎么读。

5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六、七段)

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讨论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想想:看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用一段话补充一下吗?

1师小结。

五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再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二再读课文,联系自己,深入感受内容

1齐读课文。

2想想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联系自己,谈谈你此刻的想法。

3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并在班上展示。

三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1读句子,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2读一读两组句子,抄一抄,积累精彩句子。

四指导学生写本课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那个字较难写或易写错?

2重点指导罩、慧、貌、勤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时间长

山沟里的孩子

(上学)

路不好走

(勇敢、乐观)

不十分安全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徐建新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 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随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仅仅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品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二)品读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1.品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学生解释、教师点拨理解。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6)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7)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读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3)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②……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品读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出示“讨论区”

五、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合理激励

板书: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夜中望月

聪明好学 爱幻想 乐趣无穷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设计特色:

1.为朗读为主线,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

2.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

3.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3、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赏析一: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七、写作特点分析:

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八、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实景:海水 树木 草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