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3篇

荟萃库 人气:2.15W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描写的是雨后西湖美丽的景色,抒发苏轼喜欢西湖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后反思,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篇一: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篇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篇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看似简单,描写了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实则有很美的很深远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为了理解诗的.意境美,我把重点放在了西湖和西子的比较上。通过教学发现成功点和不足处:

一、 成功处

1、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孩子们发现美这个主线,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对比学习多种形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发现了此诗蕴涵的诗意、诗境、韵律美,从而完成了高段古诗教学的目标——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

2、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中,仿佛看到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在优美的画面中,想象闪现于孩子们的眼中心中……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8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悠扬的乐曲,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3、接触了大量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和画面,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感悟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课堂上,过多的把西子和西湖比较作为重点,对于想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意境还不够,关键在于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时间留的较少,没有给学生指出抓重点字词的方法理解诗意。